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专访 | 孙虎:公共艺术不仅是自然的艺术化,更是艺术的自然化

作者:广州禾一展览策划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6-20 00:00:00




素材来源 | 网络、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参展客户供图/现场图


采访背景

近几个月来,因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居家隔离或是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采取封闭管理已成为常态。回想一下,自己已经有多久没有走进过艺术空间里?

 

在百度上搜索解封后想去做什么?演出、展览在很多人列的必做事的前列。这无不反映着大家对于艺术的渴望。当然,很多人也会感到失望,因为即便解封,很多室内的场馆仍没有开放。 


何不选择去大自然中寻找公共艺术呢? 


在当下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如公园等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越来越被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不仅能让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还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让城市更具文化的气度。很多地区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空间,譬如日本的箱根雕塑公园、美国的芝加哥千禧公园等,都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发掘到极致。 


就国内而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提升,公共艺术在新世纪逐渐升温。20余年来,公共艺术经历了被接受、去探讨、再认识的发展过程,艺术公园等公共艺术空间也成为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浙江美术报联合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邀请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孙虎,共同探讨大自然中的公共艺术这一话题,并请他给大家推荐一些他们心目中值得去打卡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浙江美术报=美术报

孙虎=孙


美术报您认为公共艺术和公园(或者是大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孙: 人从自然中来,却又在这个出走的渐行渐远之中不断探索重返自然的路子,这是出乎本能的情感需求,就像北宋郭熙所说,“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见也”。这不仅为古人所喜悦和向往,当代人也不例外,钱学森总结,“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


所以,几千年以来国人基于对自然的生活向往,沉淀出了以山水为源代码的各种文化现象: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山水城市……园林的缘起,便是基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而借由模山范水的方式而逐渐沉淀出来的艺术形式。


从化 《天人山水》


所以,我们始终在探讨以山水为媒介的环境营造,试图赋存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诗意的生活状态。而讨论山水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的话题——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将来的生活方式系于情感的洞察与恢复山水,不仅构成了对自然的代言而沉淀为一种地域文化,更摆渡着人们抵达自然的情感。


同理,公共艺术不仅是自然的艺术化,更是艺术的自然化,因此公共艺术应通感于自然,并与自然和谐一体。在公共艺术的隐喻中,链接人与自然,实现人重返自然


▲从化 《天人山水》

项目地点:广州市从化区

设计面积:5000㎡

设计时间:2019年6月

建成时间:2021年9月

项目简介:项目位于生态资源优美的从化沙溪水库旁,以轻设计的手法,最大程度尊重场地,尊重自然;通过公共性、生态性、艺术性、本土性四个方面出发,使项目如原本存在般慢慢理所当然的发生在环境之中,蜿蜒而上的山路,艺术化的大门,光影渗透的廊架和原场地保留的夯土老墙;整个项目通过两年的细致打磨,在当地材料,当地工艺,当地工匠的融合与共创下,显出淳朴而真实的面貌,在场地原始的力量下,衍生出新的个性空间……



美术报公共艺术介入到自然有哪些方式?

孙: 设计立场上去理解艺术,艺术就是介入:

A.    首先是一种观看的方式。

a.观看山水的方式作为风景园林师,我们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中国古典艺术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的观看艺术,是一种浸入的方式。人要走进去,要流动着看,步移景易。所以,山水是一种整体艺术,是一种迥异于西方主客体二元分法的艺术。山水的本质是人融入风景中,根植于世界的关联性与构成世界诸多元素的互动所激发的活力和生机中。

b.观看场地的方式经由山水的观看,不仅锻炼出了对自然山水的师法方式和元素,也沉淀了观看某个具体项目场地的逻辑:

“入山”意味着开启探索场地之旅,从未知的境地转化到熟悉的状态;

“寄思”则必须带着理性科学的思维和方式调查、记录和分析各种场地的遗留物和可能的潜力;

“访客”在经过前两步后,风景园林师需要择取某种“标识物”作为“寻访”的结果;

“书写”是场地操作的第四个步骤,将前三个步骤的成果整合成一处全新的场地营造。

由此,才能达到林语堂先生所谓的“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身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西安 《松·生活馆》


B.     其次是抵达愿景的设计方法。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阿诺德.贝林特写的《艺术与介入》一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环境不再是自我的对立面。人类生命与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人类与场所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要想理解环境,必须要把那种二元主义的思想彻底抛弃掉。在这里,没有内外之分,人类与外部世界也不存在对立关系,甚至,自我与他人也没有明确的界限”。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

1)人与自然/环境的认识观念发生变化,两者是一个整体了,而不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关系;

2)艺术家与使用者的身份能够实现互换,所以,在景观的营造中,剧场的概念就出来了,设计师设计完一处场所,然后把主导权交给使用者,这点非常的重要;

3)只有在行动和参与中,景观才能获得意义。

而我最近常常讨论的“山水总体剧场”的概念,其中就把介入性当成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西安 松·生活馆丨曲直结合

项目位于陕西西安市曲江新区,整个项目占地约20000余㎡。本案以“龙游曲江”为主题,将古长安坊墙线性空间融入设计,撬动空间分割与营造,打造现代极简风格空间。

入口建筑以纯白色为主,运营设计美学植以青松。在日出日落的光影中,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自然美感,看见更纯粹的生活的可能性。曲直结合是整个项目的设计手法,以直线为主,曲线作为点睛之笔。在秩序的几何中出现自然的诗意。全园单植松,以极简的设计,获得返璞归真的极致审美体验。



美术报当公共艺术介入公园时,最常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企业方,您是如何解决的?

孙: 最常遇到的问题依然是面向大众理解层面的,我们往往会面对受众不理解或设计与落地产生偏差的情况,而我们也一直希望尽可能地消除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隔阂”,打通设计、建造与使用这条渠道的关卡,真正实现“共同体”的设计方式


海南万华·江东麓岛


滕尼斯曾经用“共同体”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反观公共艺术的设计,我们也希望对于参与性的方法进一步转化,充分调动使用者的协同合作性。


因此我们在一些设计中采取了“前置型设计”的方式,通过采访、调研和会议沟通,让使用者参与进我们的设计规划,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更使得设计师有机会引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让使用者能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实现自组织建设,化解绝缘体,形成共同体


海南万华·江东麓岛

项目位于海南海口江东新区,建筑主体是一座覆土建筑的美术馆,整体调性以现代和极简艺术为主。景观设计基于海南当地的人文、植物调性、周边资源信息,结合建筑的整体调性,提出艺术曲线和功能叠加的复合型现代简约的艺术花园空间。



美术报新生代正在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对此,放置在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正发生哪些变化?

孙: 面对正在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的新生代,不断推陈出新的科学技术,也正引领着一代人生活、艺术的需求这其实也就要求我们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不断变革、设计内容不断增加,因此公共艺术不仅包含真实的艺术载体,同时也包含着虚拟的艺术

不断发展的技术将人从具体场所的时空中释放出来,“屏“正在成为现实与虚拟时空之间的连接通道。人们不再局限于场所空间的此时此地,而是可以同时置身于多个不同场所,在它们的并置、组合和剪切中获得全新的体验。


广州亚运城


列车新城



美术报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些您觉得国内外值得去“打卡”的城市公园吗?理由是什么?

孙: 国内山水比德总部所在的广州为例二沙岛便是一个不错的“打卡地”,也是平时市民的好去处。其绿地除观赏和提高城市价值的作用外,还深受市民欢迎,常在周末成为市民野餐休憩的场所“精英设计城市,人民发明城市”景观也会因使用者的参与而具有更多可能性,这也是山水比德目前正在进行探索的一个方向。


二沙岛艺术公园


而国外,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和东京中城都是一些可以打卡的所在,我认为这都是设计师向自然学习的一个设计成果,我们可以观察它们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水系是如何和土地进行交互的,是如何孕育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的。更重要的是,借由自然的情景营造,实现了城市的再野化,实现了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更达成人在城市空间里对于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诗意栖居。



▲日本东京六本木新城




2022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2022年12月1日-4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数字艺术

公共艺术/当代雕塑

装置艺术/美陈

建筑与环境艺术

美学空间

五大展区与您再相约




                                    

#更多信息也可添加官方联系人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




文章推荐
公共艺术,城市发展的新解法! PAF艺术库| 青年艺术家李基涛: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一座好玩的城市,会让你不自觉的放下手机! PAF现场 | 哇哈气模,给空间输入能量 活动回顾·论坛篇 | 第二期艺商往来精彩合集(2) 活动回顾·交流篇 | 第二期艺商往来精彩合集(1) PAF艺术库 | 90后艺术家王嘉成 PAF艺术库 | 黄鹿:赋予空间生命力的花艺装置艺术家 急需治愈力的时代,花艺装置将成商业空间破圈法宝 开幕现场|伊始之际——YPA100公共艺术青年计划在高德冬广场JAM SPACE开幕了! 新展明日开幕 | 伊始之际——YPA100公共艺术青年计划展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德国篇 PAF专访 | 暨南大学郑晓君:创作永不设限! 关于疫情下的艺术行业,我们替艺术从业者问了这几个问题! PAF专访 | 兰一:公共艺术创作需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发生关系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西班牙篇 就在广州,一场好玩又出片的艺术展12月1日开启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法国篇 艺商往来第二期 | 体验时代,如何打破艺术与商业的边界?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美国篇 PAF专访 | 青年艺术家D:艺术家的创作与空间、观众是一种动态协商的过程 观点 |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了什么? 专访 | 潘奋:进驻大自然的公共艺术,将绿化变为文化 广州市规划委员会新成立建筑环境与公共艺术专业委 PAF专访 | 王中:公共艺术从来都不是妥协的艺术! 跨界联动 | “艺商往来”助推艺术与商业协同发展 公共艺术,构造新型乡村文化空间 广州落地湾区首个元宇宙政策、成立200亿元宇宙基金……产业有哪些新风向标? 数字艺术产业为什么在2022年集中爆发? 把公共走道“写”成诗,艺术家的脑洞太BIG了! 这位80后艺术家的奇思妙想,都在作品里了!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大众对公共艺术发展有新要求! “颜值即正义”适用于艺术圈吗? 后疫情时代,如何借力公共艺术扛过“疫情大考” 山东卡尔 | 这些“魔性”的动态雕塑,神奇又“治愈” PAF专访 | 夏天:技术变革时代,公共艺术将释放更多可能 在广州,赴一场公共艺术之约! PAF访谈 广东建艺公共艺术设计院 | 公共艺术正在迎来发展机遇 整装再出发 | 2022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12月1-4日开启新征程 承载广州文化强市建设新使命,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闭幕 不同维度看艺术 | 周末不想在家躺尸?来这里就对了! 全国首个公共艺术博览会今日启幕,5大主题展区联袂呈现“广州公共艺术时间” 论坛预告 | 「 城市开发中公共艺术的多重角色 」AART一间宅 × 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COPYRIGHT (©) 2017 广州禾一展览策划有限公司_版权所有.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粤ICP备2021013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