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项目(艺术介入乡村振兴)近年来一直是炙手可热的话题,从 2007年发起的“许村计划”、2008年发起的“石节子美术馆”、2011年发起的“碧山计划”、2012年发起的“羊磴计划 ”、2013年发起的“白庙计划”、 2016年的“贵州雨补鲁村艺术计划”等。
公共艺术,构建新型乡村文化空间
“石节子美术馆”在所有乡村振兴的案例中都独树一帜。
现代乡村由于青年流失与老龄化加剧,文化氛围的限制使得农民审美意识较弱,更无法成为艺术与文化的创造者。
2008年,“石节子美术馆”从一个村子“长”了出来。
石节子美术馆开幕现场
馆长靳勒(1964—2021)与石节子村村民在一起
这个偏居西北的美术馆,远离当代艺术的中心,距北京和上海同等遥远。
石节子村中标志性作品“鱼人”
与其他艺术乡建项目不同的是,靳勒来自于石节子村,所以他更理解这片土地的文明价值,也能明确地知道当下的石节子村面临怎样的困境。
靳勒雕塑作品“基因棒”(2015年)
这是全中国唯一一个整体以美术馆命名的小山村,也是石节子走了十二年的“艺术之路”。
唐勇的《动力火车》玻璃钢
靳勒认为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都是被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所忽视的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山区村落,村中的农民都处在文化生活几乎空白,精神生活也非常匮乏的状态。
村民何蠢蠢为石节子美术馆题字,2008年
石节子美术馆自成立以来,靳勒带领村民与艾未未等艺术家合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媒体缤纷而至,中央电视台也曾对其进行了相关报道。
正因媒体的传播,石节子美术馆引来了更多的艺术家、学者、教育机构、艺术机构的关注,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是你的也是我的》
村民靳美琴创作骏马图案
艺术家高峰进行雕刻
靳勒平时也会邀请自己的艺术家好友来石节子美术馆考察和创作,偶有艺术家或基金会会对石节子美术馆进行爱心捐赠。
由白盒子艺术馆主办
崔灿灿策划的“谁的梦—石节子十年文献展”
“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石节子村村民靳女女写下这句朴实而又真挚的话,成为石节子最迫切的现实和梦想,也是“石节子模式”十年来的主要实践方向。
公共艺术,营造乡村美学
乡村美学依托乡土文化呈现出来。
相比人口稠密的都市,中国乡村具有极富张力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构成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于无声中熏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竹里”无限形(∞)的青瓦屋顶
位于四川崇州道明镇的竹艺村,就是一个典型。
竹艺村置身于川西林盘景观之中,拥有乡土气息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
取自“竹里房栊一径深”的“竹里”
为回应诗句中的空间意境,设计师拾取原味乡村特质,通过“无限形(∞)”的数字化拓扑找形,把“竹里”的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下,使其渐隐式地延展到自然中。
“竹里”室内空间
扎根独特的乡土文化,走出一条数字化设计与建筑传统、人文环境相结合的乡村美学道路,是设计团队从“竹里”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亦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关注点之一,并于现场举办乡村振兴主题论坛,我们邀请了原山水比德市政文旅设计院副院长黄衍生、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材料雕塑工作室主任夏天、竖梁社设计创始人宋刚、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代表人户田芳树、广州市乡村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柯世明、桂林棕榈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 总经理易可、ORIGINAL元本设计设计总监李崎等公共艺术领域的学者、创作者和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一起探讨乡村振兴如何借力公共艺术发展。
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乡村振兴主题论坛现场
2022年12月1日-4日,2022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现场亦将举办“乡村振兴·艺术何为”主题论坛,继续探索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新路径。
2022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2022年12月1日-4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数字艺术
公共艺术/当代雕塑
装置艺术/美陈
建筑与环境艺术
美学空间
五大展区与您再相约
#更多信息也可添加官方联系人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