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蓝 迪
华人雕塑艺术家
Randy Li
加拿大籍华人雕塑家,其艺术作品糅合了加拿大艺术风格,在触及动物灵魂的表达之时,更独创性地塑造出人与自然世界的微妙情感关系,同时引发人们对于当下“人类中心主义”的进一步反思。
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崇,他以动物为创作表达原型,从自然动物中提炼艺术之美。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又逐步发现动物作为”生命共同体“之间的爱与关怀,于是,他将“雕塑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
而今面临全球变暖问题,极地物种所赖以生存的寒冷环境正在逐渐消失,气候变化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栖息的动物,而南北极的变化尤为显著。
李蓝迪 Randy Li 接受媒体采访
URBAN ART SEASON
野生的力量:
NO·1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蓝迪从广州移居到加拿大进行西洋画派艺术的的研究与融合创作。
随后,他成为了加拿大著名雕刻艺术家David Wong王宏的关门弟子,深入学习卑斯玉石、宝石等北美风格的动物雕刻艺术。
在加拿大艺术风格的影响下,李蓝迪在雕塑创作中,一方面通过概括性与简约化的艺术手法,勾勒出极为轻快、流畅的轮廓线条;
《大雁》
为了继承恩师的遗愿,李蓝迪将北美洲的雕刻风格带回中国并发扬光大。
野生动物,逐渐成为了李蓝迪在雕塑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对象。
《海韵》
为了不断丰富对于动物形象的认知、理解与再创造,李蓝迪在近三十年来不断游历世界,考察了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
在北极,他得以近距离观察北极熊动态美与生命力;
它们的优美线条与细微情感,被李蓝迪画在速写本上、定格在相机里,最终形成了一批充满“爱”的艺术作品。
《极地之灵之三》
李蓝迪在极地观察动物生态
URBAN ART SEASON
动物人格化:
NO·2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野生动物的“非野生”的另一面。
《聚首》公共雕塑作品,玻璃钢树脂喷漆,260*160*230cm
李蓝迪的雕塑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沿袭了北美风格,在审美内涵上也带有“北美神话”所传达出来的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体验。
所谓的“北美神话”主要是北美原住民的神话与故事,又被称为北美印第安神话。
在北美神话中,自然界是生机勃勃的,有无数关于动物是落入凡间的神灵传说。
《长空掠影》
以往,人们在传统的艺术再现作品中,往往只能看出动物的本能情欲。
而在李蓝迪的雕塑作品中,动物不仅拥有壮硕厚实、曲线优美的身材,还在动作形态与情感传递中,体现出一种“人格化”的情感魅力。
在《聚首》和《嬉雪》这两个作品中,李蓝迪分别塑造了两种不同神态的双脚直立的北极熊,面对伴侣重逢聚首时,一熊张开坚实的前掌拥抱另一熊,而另一熊则把头靠在其肩膀上,动作温柔胜似水;
正如恩斯特·卡西儿在《人论》中所表达的:
《启蒙》公共雕塑作品,铸铜、黑花岗岩,55*40*57cm
URBAN ART SEASON
价值重塑:
NO·3
在北美神话中,人类和动物和平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彼此朝夕相处,共同进步和存亡。
不一样的艺术思维视角,也让李蓝迪对于雕塑的灵魂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思考。
《惊喜》,铸铜、松香玉,80*69*166cm
“我在多个国家的旅行中深深体会到,动物的栖息地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急剧缩减,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岸线侵蚀等全球变暖的现象,都促使我通过艺术作品,向人们警示自然界脆弱的生态及失去平衡的现实危机。
全球变暖的现象,让李蓝迪开始关注海洋动物的生存现状,并在自己的雕塑创作中,寄予自己对野生动物的爱与忧思。
《夏至》,铸铜、松香玉、黑色花岗岩,55*40*25cm
比如在《夏至》这一野生动物群像雕塑中,李蓝迪用栩栩如生的塑造手法,表现出动物生存空间急剧缩小的情境。
作品中,海象们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似要准备跳水,那一个个略微哀伤又颇为无助的神情与姿态,给观者留下感统深受的印象,亦让人反思环境保护的问题——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冰川在整体上不断地消融,甚至已经容纳不下一群集体栖息的海象了。
《痕迹》,铸铜、不锈钢,48*22*59cm
通过李蓝迪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李蓝迪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及创作理念,更能深入地体悟到关于人类、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获取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考。
在他的个人采访视频中,讲述了他以动物为雕塑原型的缘由。
往期回顾/Previous Articles
《全国首个专业公共艺术博览会——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11月广州启幕》
···
以上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侵权联删